漆黑的夜,凌晨2点。时晓莉裹着大衣拿着一把手电筒再次挨个敲门叫醒已经酣然入睡的工人们。就在工人们住的临时板房前,是一个庞大的建筑工地。幽深的地基坑里闪烁着钢筋反射的点点寒光,如同悬崖峭壁的地基边缘距她敲门的位置不足一米。
那是1996年的冬天。直到现在回想起来,她仍心有余悸。“钢厂的车来送货了,当时大车进市区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我不叫工人们连夜把货卸完,货车师傅当天就走不了,得耽误一天的生意。”
(示意图)
这个庞大的建筑工地叫金博大(原)。在时晓莉眼里,金博大不仅是后来二七商圈的一个商战殿堂,更是她入行第一桶金的掘金地。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句话出自晋代刘琨的《重赠卢谌》。它的意思是,经过无数次锤炼和考验的人,最终会变得柔软而富有韧性。
其意蕴深入人心。而它的广为流传,特别要提到歌手张宇在代表作《月亮惹的祸》中的化用——“再怎么心如钢铁,也成绕指柔”,这句歌词让这份哲理更为大众所熟知并共鸣。
在传统印象里属于“钢筋铁骨”的钢铁行业,女性角色常被预设为陪衬。然而,真正的光芒从不囿于性别藩篱。河南省钢铁贸易商会会长、河南新亚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时晓莉,就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不畏艰辛,逆流而上,在男性主导的“钢铁丛林”中脱颖而出,不仅塑造了企业的辉煌,更在烈焰与重压的交织中百炼成钢,将自己锻造成为业界公认、当之无愧的“钢铁女侠”。
“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这段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名言,也是时晓莉的人生写照。
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时晓莉,是地地道道的军人子弟,家庭教育使正直善良、勇于挑战的品格深深烙印在她身上,也铸成了她征战商场的坚硬铠甲。1996年,时晓莉成立河南新亚实业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新亚”),至今已在钢铁贸易行业摸爬滚打近三十载。
岁月更迭,从信息闭塞到平台交易、从传统到互联网、从行业兴盛到低谷再到巅峰……在行业的万千波澜、起起落落之中,时晓莉亲历了市场变迁、技术革新、浪潮更迭的每一个转折点,见证了行业发展。于此同时,行业也如同一面无声的镜子,深刻而清晰地刻录下她挥洒的汗水、闪耀的智慧与不容磨灭的足迹,都已融入了行业发展的脉络与基因里,成为其中一道恒久的风景。
1961年,时晓莉出生在一个革命军人家庭,15岁时便追随父辈的脚步光荣入伍,1982年退伍后在郑州工作。在郑州,时晓莉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河南省物资厅金属回收公司担任劳资职务。
时晓莉说,她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父母从小教育她:做人做事宁可自己吃亏,也要礼让别人。因此培养了她正直、善良的性格。
1991年,深圳火车站正在为开通做最后的准备。1992年1月19日上午9时,一趟专列驰骋2441公里后抵达这座新车站。尽管这是一趟“私人之行”,但随后伴随邓小平南巡的一系列南方谈话,如一声春雷炸响整个中国大地。
随后,一场波澜壮阔的经济体制改革浪潮在全国掀起,整个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的热潮期,资源配置异常紧张,特别是对钢材等基础生产资料的需求骤增。而同时,时晓莉所在的劳资部共有6000吨的钢铁销售指标,平均到个人头上就是1000多吨的业务量。
然而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没有人愿意去做,时晓莉决定率先尝试,“那时候我在物资系统工作,钢铁属于物资系统管辖的大宗材料,相较其他人来说我对钢铁会更了解一些。”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同时政府提出了“砸铁饭碗”的政策,鼓励国有企业员工走出去创业,开展个体经济。这一举措让在体制内成长的官员和知识分子,站在了“安稳VS财富”的十字路口,一部分人选择继续留在体制内,而另一部分人则投身私营工商界,掀起了下海潮,开启了又一段追逐财富梦的时代。
1996年,深思熟虑后时晓莉决定辞职下海,开启自己的创业之旅。在金属公司仓库办公室租的一张办公桌,就是她事业开始的地方。当时,她给公司命名为“新亚”,“那个大厅大概有六七十平方米,除了我,还有很多人在里面办公,我那张桌子的租金是每月248元。”
创业伊始,由于公司规模太小,她只能拿到一些钢厂的尾货,而且多半是滞销货。时晓莉没有抱怨,用自己的真诚和热心,开拓出了一条宽阔的销售渠道。
真诚永远是最好的必杀技。一天,一位客户来采购钢材,在那个钢铁属于紧缺物资的年代,很多仓库都找不到客户所需的品种和规格。为解客户之难,时晓莉把自己的自行车借出去,并善意告知对方其他可寻之处。让时晓莉没想到的是,这“举手之劳”的善意和真诚,让她有了意外收获。
原来这个客户是,当时中建三局金博大物资采购负责人。或许是热心感动了这位客户,此后,时晓莉多次受邀为金博大项目供货,“后来,他们直接把我带到项目上,和他们的物资科进行对接,紧接着就给了我订单。”
然而当时的她资金并不充裕,对方规定先发货后付款,经多次考虑,时晓莉决定放手一搏——先供货,没想到,不到一周就收到了对方的回款。这是她“下海”后的第一个大单子,连合同都没签,对方看中的就是时晓莉身上的热心和真诚。
此后,1996~1997年金博大建设期间,90%的钢材都是新亚供给,零零总总加起来有1万多吨,时晓莉的事业从这里起航。
转眼到了2001年,国内钢厂学习国外技术,一些厂家尝试生产合金元素的新材料,不过当时并不被市场看好,市场供需还停留在传统的II级钢阶段。因为在国内走南闯北寻找货源,时晓莉敏锐观察到即将到来的产品迭代趋势——Ⅲ级钢将取代II级钢,“我先是去安钢游说人家抓紧研发换代产品,从上游保证货源。另一方面找到河南省设计行业协会,通过各种渠道讲解新产品的优势,请设计师们从建筑设计的源头就选择Ⅲ级钢。”
同年,中国加入WTO,市场上对于新产品的需求激增,时晓莉的前瞻决策,也被市场再次证明。时晓莉这个名字和新亚,由此在业界一炮而响。
在钢铁行业,女企业家会面临更多困难吗?这是时晓莉常常要回答的问题。
初做钢材贸易,时晓莉接触的大部分都是男士,女性从业者很少,女企业家更是寥寥无几。但“性别从未给我造成困扰,在做企业、做事上,我感受到的是男女平等,这也是国家和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机遇。”
一路走来,别人看到的都是时晓莉光鲜的一面,但其中的坎坷和艰辛她都深藏心底。刚开始创业时,她经常一个人守在工地等待运送钢材的卡车,也曾经骑着自行车一天跑几十公里。“工地的深基坑真的很深,晚上站在旁边很害怕,但是当司机送货到来时,我还是会踩着竹排走过深基坑,给卸货的工人们引路。”
那时候,郑州市区白天已经对货车限行,一些晚上送货稍晚的车辆卸完货已经天亮,司机不敢出市区。为了不耽误司机们的工作,时晓莉通常都骑着摩托车将这些卡车引导出市,真要碰上交警盘查,她就把所有责任全揽下来,不用司机花一分钱。以至于很多司机都愿意长期跟她合作,甚至愿意对她赊销,“当时最大有过90万元的赊欠款”。
让司机们折服的,不仅是时晓莉的热心仗义,还有她的诚信,多年的经营过程中,她从未失信过,“有些话我可以不讲,但是不能讲假话,讲了就一定要做到。新亚最开始成立的时候,我们就坚持把满足客户需求、诚信经营放在第一位。同时,做好风险防范,和行业、市场保持高度一致,这也是我们在近二十年来钢铁市场瞬息万变、暴涨暴跌的情况下,始终能够保持稳健经营的法宝。”
2007年,新亚在给某大客户供钢材时,发生了一件大事。该客户在钢板加工中发现钢材有质量问题,新亚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经技术人员判断,这批钢材不是新亚提供的。“钢材出厂时都带着标牌,但被加工为成品后,说实话企业不太好界定是出自哪个钢厂。”时晓莉说:“但当时对方认定钢材是我们的,向我们索赔一百多万元。”
面对如此困境,是据理力争还是一定要验明正身?是不依不饶还是一定要辨出是非黑白?都不是。时晓莉选择第一时间重新发货。“因为这个大客户当时做的是一个很重要的工程,我不想他们的生产加工被影响,一切以大局为先。”时晓莉介绍,当年监控尚未实现生产、加工的全流程覆盖,亦没有完善的溯源技术,经过协商,事件以新亚赔偿三十多万元收尾。
所谓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新亚和该客户“不打不相识”。“你看人家女同志多大气,听到有质量异议,不是说推诿责任在谁,而是马上再送一车同样规格的货,让人觉得靠谱、放心。”对方副总经理如此评价时晓莉。此后,在近20年的时间里,新亚和该大客户一直都是战略合作伙伴,且是对方唯一一个“优秀供应商”。
经此一事,时晓莉意识到:客户信任才是最大的财富。这种信任支撑新亚在几十年行情变化中,始终屹立不倒。
信任来自哪里?来自肝胆相照的互利共赢。除了提供稳定供货渠道外,每当市场出现重大变化,新亚都会及时通知客户。“有些企业接了上游订单,需要锁定价格才能控制成本,新亚会借助现代工具,帮企业去实现这个目标,以提前规避若后期钢材涨价企业将面临巨额亏损的风险。”时晓莉介绍,在合作过程中,新亚始终和客户心连心,共谋发展、共渡难关。
客户对新亚的信任,实实在在地体现到账面上。最多的时候,合作伙伴一次性打了8000万预付款。“我常和员工说,我们作为一个民营企业,能够一次性拿到这个数额的预付款,是极难得、极珍贵的。”时晓莉谈起此事,难掩激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家的格局也是企业家的责任。顺应和引领行业、经济,甚至是社会的发展,应该成为企业家精神的一部分。
2022年是钢铁行业的一道分水岭,从此之后急转直下,一蹶不振。2009年起“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惠及”基建、保障房等钢铁下游领域,钢材需求在政策的刺激下硬挺的支撑起钢价。在“4万亿”的保驾护航下,2009年3月钢价转为上行并经历2年牛市,于2011年5月到达高点,钢铁产能疯狂扩张,但产能过剩已经危机四伏。回看钢铁行业的周期演变, 又一次走到了行业周期的十字路口。
对于当前钢铁行业的形势,时晓莉也是感慨颇多。“我以前觉得做企业只要诚信勤奋,再加一点好运就可以了。然而时代瞬息万变,尤其是DeepSeek等新技术出现,更考验我们企业家的智慧。在起起浮浮中,需要我们能准确审视并作出判断。”
“很多人都说现在钢贸不好做,受房地产等行业冲击,需钢量、用钢量都在下降。”时晓莉说道:“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企业越做越好。”比如军工领域、核电领域、集装箱运输领域等,这些行业对钢材的需求不仅没有萎缩,反而在增长。“所以没有不好的行业,只有不好的企业。”
“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作为最先一批进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钢贸商,早在2003年,新亚便开始使用时称“钢软”的钢铁软件,后来又使用了高达软件(中国钢铁行业领先的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供应商)。
如今,新亚所有业务平台都和终端客户实现了线上连接,电子对账、招投标等全面信息化。数字化转型给新亚注入了新活力。原来钢材采购只局限于工作人员所到之处,现在任何地方接的订单都可以即时在当地完成采购,极大地解放人力、缩减成本、提高效率。
2008年,钢铁行业历劫,大中型钢铁企业中有23家处于亏损的状态。抱团取暖成为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此背景下,时晓莉积极参与、推动成立河南省钢铁贸易商会,并担任第三届会长。期间,时晓莉带领商会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组织各类行业研讨会、供需对接会,促进会员企业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得会员企业在业务拓展、市场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一系列举措,显著强化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力推动其在业务拓维与市场深耕中实现质的飞跃。此外,商会也不断加强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上下游企业的沟通协作,为会员企业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增强市场竞争力。
今天,中国的钢铁市场已经变成了存量整合市场。房地产+基建对钢铁的拉动已经不复当年之勇。仔细盘整钢铁行业自2008年以来的“三跌两涨”。房地产+基建的功劳尤为突出。无论是2008年4万亿刺激计划的出台还是2015年末的房地产周期繁荣。
“心中的版图有多大,所能拓展的疆域便有多大。”2015年时晓莉二次创业创建了新亚创新产业园,时晓莉介绍,许多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新技术公司、研发公司、互联网公司等顺应时代发展,拿到当期红利,这些企业往往有成百上千员工,在扩大生产的过程中需要购买资产、增加场地。
观察到这个现象后,时晓莉嗅到商机,迅速决断:打造一个产业园。“企业和企业家不能墨守成规,都要与时俱进。变化才是永恒的,只有万变才能应对不变。”时晓莉说道。
和谐舒适的环境、良好的配套设施、细致周到的服务……在时晓莉看来,园区不只是砖瓦的堆砌,更是客户梦想扎根的土壤。客户蓬勃发展,园区才会活力满盈。如今,新亚创新产业园“一期”项目已经引进了包含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信息科技、教育培训等各类行业企业入驻120余家,综合整体入住率高达90%以上。“与伟大的企业、优秀的企业家共同成长,是新亚产业园的荣光。”
对于企业家而言,敢“变”是一种勇气,会“变”是一种能力,而“变”好,实属不易。曾经有一份调查显示,占中国企业家总数不到20%的女企业家所掌管的企业有98%处于盈利状态;女性CEO运营的企业比男性运营企业的平均利润要高出7.8%。
或许,我们可以将中国的女企业家分成两类,一类是像董明珠、 俞渝那样的,外表坚毅、内心果敢,而另一类就是像张荣华、时晓莉这样的,外表温柔娴静,但内心却有着一股静静流淌的力量。“我特别愿意看到年轻人成功,所以还想给自己定最后一个创业目标——做投资人。在我还能做事儿的时候,去帮助想创业的年轻人,给企业家群体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时晓莉说。
风吹麦浪闻麦香,仲夏万物向阳长。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着严峻的市场挑战,时晓莉和她带领的新亚在行业寒冬之中,如冬日里的火苗,顽强地探索着生存与发展的新路径。
超5133人阅读
超4822人阅读
超3882人阅读
超3878人阅读
超3860人阅读
超3499人阅读
超3471人阅读
超3372人阅读
Copyright © 2005 - 2025 中钢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全国咨询/投诉电话:400-700-8508 13676997586 15560247707 E-mail:wang@zgw.com 豫ICP备 2021034665号-4